谈对品德课堂的有效性的活动设计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是品德教学的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多年,很多家长还认为,在小学,孩子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其他课程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施。为了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学科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成为必要的手段。
课前体验环节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归根到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效,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激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钟启泉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认为,有效教学是解决现存中小学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案,是推动“新课改”背景教学实践持续深化的得力助手。
课前要有体验活动 课前体验是指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进行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初步感知和体验。进行体验活动,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的材料,对课中的进一步探究和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笔者所在的学校教学条件不是很完善,留守儿童也比较多,家长对于品德学科的认识也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机械接受,认识比较肤浅,根本达不到预定的课堂效果。如果有了充分的课前体验活动,上课时学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他们一定会各抒己见,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多渠道地进行课前体验活动。
护理安全工作规划
课前体验活动要有针对性 虽然不少教师能够进行课前体验活动,但在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细致。有的学生做,有的学生不做,有的学生不明白该怎么做。这样的学生课前体验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世界真奇妙》一课时,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世界有哪些奇妙的地方,但具体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没有要求,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找资料,课堂上学生说的内容和教师预设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差距太大,根本不能感受世界的奇妙。笔者在上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主要去研究各个国家的特点和别称以及世界上神奇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去搜集它们的图片,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特点。这样,课堂上学生谈论的东西就有了针对性,也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世界上这些事物的奇特,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的兴趣。
提高课堂活动实效性和针对性
小学品德教学目标是要回归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很多教师为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气氛而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仔细想想太过于形式,并达不到一定的课堂效果。例如,在教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做事要有耐心,课堂上学生活动有气氛,笔者设计了一个夹弹珠的活动。但在活动中,孩子们在夹弹珠时经常会把弹珠掉下,而且当时的课堂十分混乱,最后导致现场有点失控。这样的活动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比较难掌控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适合本课教学目标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后实践活动与落实
儿童的生活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内训练的补充,而品德课后实践活动形同虚设,一般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一些教师所谓的课后实践活动只在课堂结束时一带而过,或者教师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让孩子去完成,事后并不检查,久而久之,学生也不重视,因此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让孩子们去完成,同时给予孩子们方法指导,在下次上课前做个交流汇报。这样长久地做下去,活动一定会有很大的成效。例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后,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感受到各行各业的人对社会做的贡献,笔者让他们在节假日去帮环卫工人扫地,亲身去感受环卫工人的辛苦,之后写下自己的亲身感受,下节课前大家一起交流。孩子们都很积极参加,课堂交流氛围活跃。只要活动充分了,学生亲自参与了,认识就深刻了,了解到各行各业的辛苦,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都说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课后实践活动提升了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能力,因此课后实践活动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在提倡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要做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重视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业务学习,把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每一环都落实到位,一定能创造出充满活力、高效的品德课堂。